由中國發(fā)改委召集的中、美、印、日、韓五國能源部長會議,十二月十六日在北京舉行。國際和地區(qū)輿論對此次會議予以了高度關注,其間原因不但在于,這是全球五個最大能源消費國能源部長的第一次聚會,更由于這個步驟預示著在未來的國際石油權力結構中,中國有可能發(fā)揮微妙而深遠的作用。
眾所周知,上述五個國家的石油消費,已經(jīng)占據(jù)全球石油消費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國、中國和日本又是名列前三位的三個石油消費大國。因此,面對近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不斷上升,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不斷抬價降產(chǎn)的趨勢,這五國的利益受到嚴重影響,因此自然有必要進行協(xié)調,以便發(fā)出統(tǒng)一的聲音。
石油權力結構:中國成為“第三者”
因此,此次會議有兩個焦點:一是進行五國內部協(xié)調共同利益和策略,包括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率、發(fā)展可替代能源,以共同維護國際能源市場的穩(wěn)定;二是作為全球五個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向石油輸出國組織發(fā)出統(tǒng)一的聲音,會后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音就說明了這一點。當然,就目前階段而言,五國能源部長向歐佩克組織發(fā)出統(tǒng)一聲音,尚不能被視為向歐佩克挑戰(zhàn),但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家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其意義自然是深刻而長遠的。
除了上述兩個焦點之外,此次由中國召集的五國能源部長會議,一定程度上也預示著國際石油權力結構的重布端倪。長期以來,國際石油市場一直呈現(xiàn)兩元對立的格局,亦即一方是作為生產(chǎn)和輸出國代表的歐佩克組織,掌握著石油價格和生產(chǎn)的主導權,另一方則是國際能源機構,代表著作為石油消費國的主要西方市場,被稱為“國際石油俱樂部”,其最大的主導國家當然是美國。
這一兩元對立格局在相當長時間內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石油消費的大戶;唯其如此,在歐佩克和國際能源機構之間,長起來形成了一種平衡和妥協(xié)關系,即便其間時常沖突不斷。
但近年,經(jīng)濟不斷崛起的中國成為“半路上殺出的程咬金”。中國從九三年起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近年已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中國在上述兩大國家集團之間,不屬于也不依附于任何一個集團,成為“第三者”。
中國:從“第三者”到主導者?
這種“第三者”的境地,就短期而言對中國意味著“!,因為中國需承受來自歐佩克的價格和產(chǎn)量壓力,也需承受來自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的猜疑、嫉妒和警惕;中國近年頻頻購買海外油田,并進入美國的后院拉美和歐洲的后院非洲,在歐美看來就屬于脫離國際能源機構游戲規(guī)則的單打獨斗。
但就長期而言,中國的“第三者”地位,也未嘗不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機”,亦即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理應參與國際石油權力結構的重組,并參加到新的國際能源合作機制中去。這一新的國際能源合作機制雛形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從此次由中國召集在北京召開五國能源部長會議,人們似乎可以隱約感到,中國已經(jīng)開始在國際石油權力結構重組方面發(fā)揮微妙和深遠的作用。
在以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能源機構之外,未來有否可能成立一個國際石油進口國組織(OPIC),不但與歐佩克分庭抗禮,而且與之建立利益分成機制,改變進口國的價格被動狀況,值得討論;而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