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屆“人在太空”國際學術會議在京召開 |
|
2007-6-6 中國聚合物網 |
|
5月21至24日,由國際宇航科學院主辦的第16屆“人在太空”國際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國際宇航科學院首次在中國召開的大型會議。本次會議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和中國宇航學會共同承辦,并得到中國科協(xié)、科技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局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大力支持。參加會議的代表共200多人(其中國外代表140多人),云集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專家和航天員。
21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萍疾吭块L、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向大會致辭。中方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外方大會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副主席克勞蒂·海涅,以及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俄羅斯航天員尤里·巴杜林、加拿大航天員朱莉·佩耶特分別發(fā)表講話。國際宇航科學院秘書長杰-米歇·康坦和中方大會副主席、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分別以“載人航天45周年”和“中國航天醫(yī)學工程的理論與實踐”為題,在會上作了特邀報告。
本次大會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以“人在太空”為主題,圍繞“工作在太空、生活在太空、探索在太空”專題進行學術交流;二是以航天員為主,面向大、中學生開展科普互動活動。
學術交流采取了以下形式:上、下午分組進行交流研討前,都舉行了30分鐘的大會主題報告。在分組交流討論后,又以自由參加的形式舉辦了兩場專題報告,報告結束后進行自由提問。大會共舉辦了兩場專題報告會,分別是:5月21日18-19時舉辦的“月球的生活和工作”專題報告會,由外方大會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副主席克勞蒂·海涅和中方大會副主席、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共同主持;5月22日18-19時舉辦的“奔向月球和火星:挑戰(zhàn)、風險和收益”專題報告會,由我國知名科學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余和奉、外方大會副主席婕達·浩奈克共同主持,以空間生命科學家和工程師為中心進行發(fā)言,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作為專家代表在會上作了報告。
大會共收集論文236篇(其中國外152篇),會議報告交流了150篇,海報形式展出86篇。會后,評選出優(yōu)秀學生論文3篇,一等獎獲得者是來自日本的Tatsuya Arai,二等獎獲得者分別是來自瑞典的Katarina Gustafson和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Peng Zhang;優(yōu)秀論文獎3篇,一等獎獲得者是中國(北航)的Chun Yang,二等獎獲得者分別是來自匈牙利的Tamas Haidegger和俄羅斯的Olga Turtikova。
大會的另一個亮點是來自不同國家的航天員與大、中學校的學生進行科普互動活動?破栈庸舶才帕3場,共有近兩萬名中學生直接參加了與航天員進行的科普互動活動。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問題,航天員們分別就不同的問題作了精彩的回答。
在24日晚舉行的晚宴上,中方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和外方大會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副主席克勞蒂·海涅分別發(fā)表講話,對會議取得圓滿成功表示祝賀,對與會人員表示感謝,并為6位獲得優(yōu)秀論文的作者頒發(fā)了獲獎證書和獎品。隨后,國際宇航科學院理事吳美蓉宣讀了獲得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稱號的中國科學家名單。外方大會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副主席克勞蒂·海涅、國際宇航科學院秘書長杰-米歇·康坦分別為獲得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稱號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研究中心劉振興院士、臺灣國立大學教授肖飛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常委陳世年頒發(fā)了證書。 |
(責任編輯:曉靖) |
|
【查看評論】【大 中 小】【打印】【關閉】 |
|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
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
|
發(fā)表 對“
第16屆“人在太空”國際學術會議在京召開 ”的評論. 標 * 號的為必填項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