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 雷 楊
人物介紹
李 振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天津大學“講席教授”,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tài)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計劃”入選者,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Fellow of RSC) 。
1997 年于武漢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2 年于武漢大學化學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秦金貴教授)。2003 年至 2004 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Research Associate(唐本忠教授實驗組);2010 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訪問學者(Seth Marder 教授研究組);2014 年 1-2 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Visiting Professor;2018年2月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 Honorary Visiting Scholar。
研究方向為有機、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化學。研究對象主要為有機共軛體系和功能高分子,研究范圍涉及二階非線性光學、有機室溫磷光、力致發(fā)光、聚集誘導發(fā)光、傳感器、太陽能電池、磁性納米材料等。至今已發(fā)表 SCI 論文 200 余篇,被他人引用 10000 余次,h 指數為 59。2007 年榮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08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2011 年獲得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2013 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資助,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四)。目前擔任《有機化學》、《化學學報》、《Polymer Bulletin》、《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中國科學:化學》、《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等多個國內外期刊的編委。
Q&A
Q1:您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有機、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是什么激發(fā)您選擇這個方向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您覺得該領域的研究前景如何,目前的主要挑戰(zhàn)性問題有哪些?
李振:這個領域是當前功能材料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所在,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比如我們“愛不釋手”的手機,部分品牌產品的顯示屏就采用了有機發(fā)光顯示材料。此領域的主要挑戰(zhàn)在于如何確保優(yōu)越性能的同時兼具應用所需的穩(wěn)性,可以通過我們發(fā)表的綜述性文章更系統(tǒng)的了解,比如A) Wenbo Wu, Runli Tang, Qianqian Li, and Zhen Li*, Functional hyperbranched polymers with advanced optical, electr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Chem. Soc. Rev., 2015, 44, 3997-4022,講述具有特殊光、電、磁性能的超支化聚合物的研究進展;B)Yujun Xie, and Zhen Li*, “Triboluminescence: recalling interest and new aspects”, Chem 2018, 4, 943-971,講述力致發(fā)光材料的研究進展。
A) From Chem. Soc. Rev., 2015, 44, 3997-4022.
B) From Chem 2018, 4, 943-971.
Q2:您從事科研工作的最大動力是什么?是否有什么特別有意思或者難忘的科研經歷或感悟和大家分享?
李振:好奇心。此外,我覺得科研工作也需要一種堅持。有段難忘的經歷,為了分離三個同分異構體,一個月幾乎不眠不休,最后成功得到了三個異構體,對于理解相應的聚集誘導發(fā)光(AIE)機理具有重要的價值。(詳見:Zhen Li, Yongqiang Dong, Baoxiu Mi, Youhong Tang, Matthias H?u?ler, Hui Tong, Yuping Dong, Jacky W. Y. Lam, Yan Ren, Herman H. Y. Sung, Kam S. Wong, Ping Gao, Ian D. Williams, Hoi Sing Kwok, and Ben Zhong Tang*, “Structural Control of the Photoluminescence of Silole Regioisomers and Their Utility as Sensitive Regiodiscriminating Chemosensors and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5, 109, 10061.)
Q3:一路走來,您不論是在教學還是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甚至是作為編委和審稿人都收獲了很多肯定,您覺得有哪些關鍵因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您是如何有效分配和高效利用時間的?
李振:“天道酬勤”。我與我的研究組成員都非常信奉勤奮努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做好各方面的事情,一步一步取得了一些成績。關于時間的分配,主要看時間的長短和時間段的狀態(tài)來安排相關的事情,比如,白天在辦公室工作時,容易有電話、實驗室等瑣碎事務干擾,一般用來處理一些可被打擾、隨時可以中斷的事情;晚上辦公室比較安靜,適合于整理工作、與同學討論等;周末和假期有大段的時間,可以安靜地思考問題、撰寫文章等等。而閱讀文獻、審稿等事情基本上是作為一種半休息輕松享受的事情穿插在工作之中。
Q4:在研究生選擇和培養(yǎng)的過程中,您會比較看重哪些方面的能力或素質?對學生順利畢業(yè)您有怎樣的要求和期待?
李振:積極健康的上進心、百折不饒的韌性、不驕不躁的平常心、時不待我的緊迫感和共同進步的團隊精神。學生畢業(yè)需要達到學校和學院的相關要求,我沒有硬性的額外要求,但是希望學生在畢業(yè)的時候能夠成為他/她所開展工作領域的專家,對研究的具體狀態(tài)要比我清楚;在思考和處理碰到的事情方面,能夠更加客觀,可以分辨主觀和客觀因素,盡量避免主觀因素對事物本身的干擾。我比較強調思路和邏輯的合理性和嚴謹性,認為研究生階段培養(yǎng)的重點是“遭遇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訓練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僅僅針對科研,而是所有事情都有相似和相通之處。因此,希望他們在畢業(yè)時能夠訓練好自己,為今后的職業(yè)生涯奠定良好基礎。
Q5:對于哪些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學生,您有哪些經驗愿意和他們分享?比如如何選擇和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
李振:科研方向的選擇很重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做出有自身特色的研究工作比盲目追求熱點更重要。
Q6:作為 RSC 期刊 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編委,是否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的經歷或者有趣的故事呢(比如參與編委會會議)?
李振:MCF 編委會會議給我印象非常深,討論的議題較多,涉及面較廣,比如確定專輯,就需要對材料領域的很多方面有較多了解,這其實是對編委學識、見解和底蘊的一種考驗,同時,也可以學習和感悟其他編委的厲害之處。
Q7:除了科研,您平時最大的愛好或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么?
李振:聽音樂,看書。各種類型的音樂都感興趣,包括古典的、流行的,會比較關注旋律的優(yōu)美性和流暢性;書籍方面比較偏向文學、歷史和哲學。
Q8:如果沒有選擇科研,您最希望從事的職業(yè)或者工作是什么?
李振:寫小說。希望能夠撰寫紀實方面的小說,描繪祖國大地發(fā)生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也許會重點講述高校的事情,畢竟這方面很熟悉。
- 武漢大學李振/李倩倩課題組《Adv. Mater.》:聚焦“分子排列” - 從相鄰分子的堆積模型到分子聚集結構 2023-10-01
- 李振教授課題組 Angew:具有多刺激響應性能的純聚合物室溫磷光材料 2023-08-21
- 李振教授課題組 Angew:可見光激發(fā)的純有機熒光長余輝材料 - 機制研究、顏色調節(jié)及低成本實際應用 2023-05-31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細胞膜靶向的聚集誘導發(fā)光分子用于神經追蹤和損傷的可視化 2025-01-21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唐本忠院士與趙征教授團隊《ACS Nano》綜述:聚集誘導發(fā)光材料實現高分辨生物成像 2025-01-07
- 港中深唐本忠院士/北理工黎朝 AM:基于AIE活性納米復合水凝膠的可穿戴交互式信息-傳感材料 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