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电影天堂网,少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99,jαpαnesehd熟女熟妇伦,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搜索:  
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林海青教授團隊ACS Nano:室溫下快速制備高性能二氧化硅超薄膜用于高溫下H2/CO2分離
2021-08-26  來源:高分子科技

  氫氣燃燒熱值高、清潔無污染,且應(yīng)用場景靈活多樣,是最適宜替代化石燃料的高效、綠色二次能源。目前全球氫氣年產(chǎn)量約為7000萬噸,其中約95%是由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蒸汽重整制備的灰氫(grey hydrogen)。每生產(chǎn)一噸灰氫會產(chǎn)生5.5至11噸二氧化碳,如果配合碳捕集技術(shù),可減少90%左右的碳排放,從而得到低碳的藍氫(blue hydrogen)。但現(xiàn)有工業(yè)中的碳捕集技術(shù)(如Selexol溶劑吸收法)會增加30%左右制氫成本。為使藍氫成為經(jīng)濟可行的選擇,需要研發(fā)新的碳捕集技術(shù)以降低成本。膜分離法是一種節(jié)能高效的新興碳捕集技術(shù)。在合成氣加工溫度下(150 °C以上)H2/CO2選擇性大于30的氣體分離膜有望大幅降低碳捕獲成本,為藍氫的低價生產(chǎn)提供另一方案。憑借低成本、高機械強度及優(yōu)異的可加工性能等優(yōu)勢,高分子膜是目前工業(yè)界使用的主流氣體分離膜,但高分子膜在高溫條件下的H2/CO2選擇性普遍偏低,難以獲得高純度氫氣。納米孔二氧化硅膜具有優(yōu)異的H2/CO2分離性能,高溫下H2/CO2選擇性可高達100,但一般通過在400 °C以上燒結(jié)或氣相沉積制備。高溫制備條件導(dǎo)致了不可使用廉價高分子膜作為支撐層,而必須使用昂貴的熱穩(wěn)定的多孔陶瓷膜,這不僅增加了生產(chǎn)成本而且限制了其大規(guī)模生產(chǎn)。


  針對制備二氧化硅膜通常需要高溫條件這一難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林海青教授團隊發(fā)明了一種在室溫下低成本快速制備二氧化硅超薄膜的新方法,該法兼具高分子膜的優(yōu)異可加工性和納米孔二氧化硅膜的高選擇性,在150-200 °C具有優(yōu)異的H2/CO2分離性能,有望大幅降低藍氫生產(chǎn)成本。如圖一所示,先利用相轉(zhuǎn)化法制備耐高溫的聚苯并咪唑(PBI)多孔支撐膜,然后在PBI支撐膜表面涂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層,最后通過簡單的氧等離子體室溫處理2分鐘,PDMS表面會形成一層超薄的二氧化硅膜(~3 nm),從而制得具有超薄二氧化硅選擇層的復(fù)合膜(POSi膜)。二氧化硅選擇層的厚度和POSi膜的H2/CO2分離性能可以通過控制氧等離子體處理時間調(diào)節(jié),而且POSi膜具有優(yōu)異的耐高溫性能、水熱穩(wěn)定性以及耐老化性(圖二)。在200 °C下,制備的二氧化硅超薄膜的H2通量高達280–930 GPU并具有很好的H2/CO2選擇性(95–32),性能可媲美高溫燒結(jié)制備的納米孔二氧化硅膜、并超過了Robeson上限和目前最先進的商用膜(圖三)。這種二氧化硅膜制備方法在室溫下快速進行(2分鐘),且使用的是廉價易加工的高分子聚苯并咪唑做多孔支撐膜,解決了制備二氧化硅膜需要高溫條件這一難題,可顯著地降低生產(chǎn)成本。而且該制備過程可以套用現(xiàn)有的工業(yè)化制備高分子膜的設(shè)備,利于放大生產(chǎn)。


圖一:a, b) POSi膜制備過程示意圖,包括(1) 相轉(zhuǎn)化法制備PBI多孔支撐膜,(2) PBI支撐膜表面涂覆PDMS層,(3) 氧等離子體處理PDMS表面形成二氧化硅選擇層;c) POSi膜橫截面SEM圖;d) POSi膜表面AFM圖及粗糙度。


圖二:POSi膜的H2/CO2分離性能。a) 氧等離子體處理時間對分離性能影響;b) POSi120膜(氧等離子體處理時間為120s)的純氣通量和氣體/氮氣選擇性;c) 溫度對POSi120膜的分離性能的影響;d) POSi120膜的水熱穩(wěn)定性;e) POSi120膜的耐老化性能。


圖三:POSi120膜分離性能與a,b) 高分子膜和混合基質(zhì)膜,以及 d)無機膜的比較;c) POSi120膜的H2/N2和He/N2分離性能與2008 Upper bound比較。


  以上成果發(fā)表于ACS Nano (Scalable Polymeric Few-Nanometer Organosilica Membranes with Hydrothermal Stability for Selective Hydrogen Separation. ACS Nano 2021, 15, 12119)上,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是朱凌翔博士黃亮博士,通訊作者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林海青教授 (http://cbe.buffalo.edu/lin)。該成果已經(jīng)申請了PCT國際專利(62/962,809)。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1c03492

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中國聚合物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锘蛎襟w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郵箱:info@polymer.cn,并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xu)
】【打印】【關(guān)閉

誠邀關(guān)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資訊
更多>>科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