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帖子激起千層浪。
近段時間,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程代展一篇博文《昨夜無眠》,“博”得幾十萬的瀏覽量,公眾和媒體圍繞理想、科研環(huán)境、青年人才、“錢學森之問”、隱性逃離等話題,各抒己見。國外是不是也存在“逃離科研”的現(xiàn)象?其逃離的原因是否有所不同?對于國外的年輕人,科研是不是個好選擇?國內(nèi)外的比較是否有利于我們對“逃離科研”現(xiàn)象有新的思考?
誰奪走了學生的興趣?
“其實國外的年輕人‘逃離科研’的例子也不少!钡运C,31歲,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他2005年在清華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后,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回到清華大學。讓翟薈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伯克利分校讀書時,一對物理教授夫婦的孩子,極具數(shù)學天分,早在讀高中時就去大學旁聽研究生課程。身邊的人幾乎都認為她是個數(shù)學天才。她高中畢業(yè)后去了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學的并不是數(shù)學,而是物理?删驮诘运C回國前,聽說這個女孩去印度學習歷史了,因為她又對歷史感興趣了。
“在國內(nèi),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钡运C說,未見得這樣自由地跳來跳去就一定好,但在國內(nèi),學生太容易隨大流,缺少對自己興趣的堅持。
趙博,中國科技大學微尺度物質(zhì)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的研究員,是量子信息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潘建偉科研團隊的一員,回國前曾在德國、奧地利留學。他甚至不太同意“逃離科研”的提法,國外年輕人做科研做到很好的程度也有放棄的,他認為這很正常。趙博在奧地利做博士后研究期間,就曾經(jīng)碰到一個38歲的同行,此人做了七八年博士后研究之后,放棄科研,去了一家公司。同樣是放棄科研,在翟薈看來,值得反思的是,國外年輕人放棄科研更多是因為興趣,而不是基于生存的壓力。在美國,不管是哈佛大學等名校還是一般高校,博士后的待遇相差不多,一般年薪在6萬—7萬美元,完全可以解決生計問題。
翟薈認為,就帖子《昨夜無眠》中“逃離科研”的學生來講,雖然是在博士階段發(fā)生的事情,但問題要追溯到更早。第一個關口是高中階段甚至更早,“我們的評價過于單一,缺少對每個人潛力和特質(zhì)的挖掘,缺乏對個人的發(fā)現(xiàn)”。第二個關口是本科階段的教育,基本按照分數(shù)高低來選擇專業(yè),有的學生自己不清楚興趣所在,只是隨大流,甚至在選擇專業(yè)時富余了幾分都覺得是浪費。進入院系后,學生基本被按照同一個方向培養(yǎng),對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個專業(yè)概念模糊。
翟薈在做研究的同時還擔任物理系本科班的班主任工作,他找每個學生談話,讓他們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是偏思辨還是偏動手,或是有意社會工作,幫助學生找到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但他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了兩三年后,依然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
一名在某著名“985”高校做科研的“海龜”很認同翟薈的說法。他是十幾年前學校基礎學科基地班的一員,當年的基地班由學校從全校選拔好苗子,是旨在培養(yǎng)未來科學家的“尖子班”,全班50余人,最后從事科研的人,包括他本人也不過六七個。“當時選人的標準就是看分數(shù),其實他們未必對科研有興趣!边@位“海龜”說。
“沒有興趣,科研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美國人最后留下來做科研的都是有興趣的!痹诘运C看來,科研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如果你對未知的世界持有好奇心,你有探究未知領域的興趣,才可以選擇科研。
“的確如此,一個很冷門的專業(yè)也許在20年后成為熱門,誰都說不好未來的創(chuàng)新點是什么學科引發(fā)的,這一切不如都交給興趣。如果一個社會能養(yǎng)得起一群科學家,那么就不要太功利,指望在短時間內(nèi)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只是把科研作為謀生手段,是個人的失敗也是社會的失敗!绷硪晃缓w學者這樣告訴記者。
清華大學教授、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施一公曾講過一個故事:2002年諾貝爾醫(yī)學與生物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羅伯特·霍維茨在1974年開始做小線蟲研究時,既不知道線蟲研究有任何應用價值,也不知道能發(fā)現(xiàn)什么。他只是覺得很有意思。1992年的一天,當他發(fā)現(xiàn)線蟲的一個基因和人類細胞里的一個致癌基因很相似時,好幾家跨國制藥公司蜂擁而至,請他幫助研發(fā)抗癌藥物。現(xiàn)在羅伯特·霍維茨是世界著名跨國制藥公司諾華的科學顧問。
問題的關鍵是,誰奪走了學生的興趣?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謝強在其博客中認為,我們的學生從小就在一個充滿惡性競爭的環(huán)境中長大,成長的過程已經(jīng)榨干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到了研究生階段,對科研真正感興趣的學生數(shù)量已經(jīng)非常少。導師猛然間看到了這樣的優(yōu)秀學生,都希望能夠好好培養(yǎng)。如果學生開始對科研充滿興趣,但是后面的讀研階段逐漸對科研產(chǎn)生了恐懼甚至極度厭惡,只想遠離科研,除了大環(huán)境下名利和物質(zhì)的誘惑、學術(shù)環(huán)境的浮躁,老師也應該反思,是否有拔苗助長之嫌。
“當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下需要鄭重對待‘興趣’二字,否則‘逃離科研’的現(xiàn)象還會更加普遍。”翟薈說。
- 哈工大冷勁松教授團隊與國外研究團隊合作:具有主動變形功能的形狀記憶聚氨酯微膠囊 2020-10-10
- 打破國外壟斷!青島研發(fā)出高鐵用高性能聚氨酯微孔彈性墊板 2017-09-06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引進國外杰出人才”研究員崗位招聘 2015-08-25
- 不必為“逃離科研”失眠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