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術仿生合成新型微米纖維生物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秦建華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利用微流控技術仿生合成功能化微米纖維生物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發(fā)表在最新的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2494–2499 )上。
自然界中的竹子形態(tài)結構堅韌挺拔,錯落有致,稱謂“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該研究工作巧妙利用液滴微流控技術和濕法紡絲原理,首次仿生設計制備出一種具有纖維-微球間隔有序排列,呈現(xiàn)精致“竹子”樣形態(tài)的新型仿生混合纖維材料,并探索其生物功能的潛在應用。該工作所制備的纖維材料直徑約100-200um,長度可達幾十米,它以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天然水凝膠作為“竹桿”,內(nèi)部有序排列的球形材料經(jīng)脫水而形成“竹節(jié)”,其中球形結構材料可以是高分子聚合物、微液滴、甚至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微球。該制備方法的顯著特點是,球形材料在微纖維內(nèi)部排列可通過數(shù)字化微流控系統(tǒng)進行可控編碼,并賦予這種纖維材料極其靈活的生物功能特性。這種新型混合微米纖維材料可作為多種類型細胞和生物分子的功能載體,其材料表面和內(nèi)部都可負載不同類型細胞,不僅可作為干細胞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擴增的反應器,還可作為一種過渡性的空間支架材料形成三維組織或用于移植治療,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yī)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近兩年,大連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組開展了一系列基于微流控芯片與納米生物集成技術的新型生物材料合成、生物界面仿生及其生物醫(yī)學應用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部分成果分別發(fā)表于Biomaterials (2014,35,1390-1401), Integrative Biology (2014,6,35-43), Small (2013,9,497–503), Nanoscale (2013,5,4687-4690), Advanced Materials (2012, 24, 2191-2195)等。
上述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的支持。
- 武漢輕工大學朱鏈/未本美、湖北工程學院汪海波 Polym. Rev.: 膠原生物材料的最新進展 - 從提取、交聯(lián)到組織再生 2025-03-21
- 西南大學李楠楠課題組 Nat. Commun.: 發(fā)現(xiàn)一種聚合水凝膠 - 幫助有益菌促進植物生長并適應酸性土壤 2025-02-21
- 浙大王征科課題組《Adv. Sci.》綜述:生物材料在角膜再生中的應用 2025-01-02
- 東華大學武培怡教授團隊 AFM:液滴塑造的分層結構化仿生纖維 2023-11-23
- 東華大學張彥中教授課題組《ACS AMI》: 力學活性仿生纖維促進人脂肪源干細胞向肌腱細胞分化 2022-05-20
-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系招收仿生復合材料博士研究生 202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