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也被稱為“黑黃金”。它是未來材料領域“皇冠上的明珠”,卻一直是國內企業(yè)和研究單位解不開的心結,耗時多年,徘徊不前,焦慮與無奈并存,市場一直被國外企業(yè)壟斷。
可誰都不曾料到,從2008年開始,在復旦大學以楊玉良院士為首的高分子科研小組的支持下,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四年,就完成了碳纖維全新的工藝研發(fā),第一次打通了從原絲到碳絲生產的全流程。如今,一條年產3000噸原絲、1500噸碳纖維的生產裝置正在緊張建設。
“高校強大的基礎理論研究與企業(yè)的工程化技術開發(fā)無縫對接,讓我們不用‘摸黑前行’,不用無謂地模仿與試錯,‘在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少走了許多彎路,跨越了鴻溝。”上海石化副總經理張建平表示,到明年年底工程全部投產后,就可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地位。
“21世紀是碳纖維世紀”
在上海石化腈綸部的展示室內,我們目睹了“黑黃金”的真面目?此破胀ǖ囊痪砭淼暮诮z,卻不同凡響。它的密度和質量僅為鋼的1/3,可抗拉伸強度是鋼的4至9倍。
最新的波音787飛機,高性能碳纖維占其體重的20%,可省油30%以上;用碳纖維替代玻璃鋼的海上風力發(fā)電設備,葉片直徑可達100米,發(fā)電效率大幅提升,還能經受海水腐蝕;一輛用碳纖維制造的山地自行車,小朋友都可以把它提起來,可更堅實、牢固……
“有人說,19世紀是鋼的世紀,20世紀是塑料的世紀,21世紀是碳纖維的世紀!鄙虾J婢]部總工程師黃翔宇告訴記者,如今,碳纖維開始在全球各個新型領域得到實驗和應用,其中58%用于一般工業(yè),23%用于休閑體育,還有19%則用于航空航天以及軍事裝備領域。然而,多年來,僅有日本、美國等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擁有并掌握碳纖維生產技術,日本的東麗、東邦、三菱人造絲等三大公司,產量占世界的七成。他們從來不在海外設立原絲廠,牢牢掌控碳纖維關鍵技術,“不漏半點風聲”。
過去,國內自主研發(fā)“舉步維艱”。為啥?因為它的研發(fā)步驟繁多,程序極其復雜,其間伴隨的化學變化包括脫氫、環(huán)化、預氧化、氧化及脫氧等等,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細微變化,就可能讓整個研發(fā)陷入 “死胡同”。40多年來,不少國內企業(yè)前赴后繼,一次次試驗,可沒有人真正走出迷宮,實現(xiàn)產業(yè)化。業(yè)內直呼,“碳纖維這水有點渾、有點深!”
那么,上海石化攜手復旦大學,又是憑借什么“獨門絕技”,短短4年找到打開碳纖維大門“鑰匙”的呢?
架起理論和工藝的橋梁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楊玉良一語破題:碳纖維的生產路線很長,主要分為聚合、紡絲、牽伸、預氧化、環(huán)化和碳化等工藝流程。如果按照傳統(tǒng)“炒菜式嘗咸淡”的試錯模式,再過上千年也找不到碳纖維的“真諦”!
成為“黑馬”,關鍵在于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思路:利用基礎理論研究,從“根上”解決了碳纖維研制的原理。楊玉良說,碳纖維的研究最基礎的仍是高分子科學,這是復旦大學絕對的強項,碳纖維無論如何變,“萬變不離其宗”。
而對上海石化來說,“牽手”復旦大學,最初有點“小意外”。黃翔宇說,在以往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中,企業(yè)更愿意與離產業(yè)化更近的工科院校合作,與復旦這樣以基礎理論研究見長的高校少有 “交集”。起初,在市經信委等部門的牽線和支持下,雙方走到一起?擅鎸偷┐髮W教授們的復雜理論模型,上海石化的工程師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耙贿B串一連串的公式,看得頭都大了!鄙虾J婢]部副總工顧文蘭雖然是科班出身,也從沒見過這么復雜的套路:這“花架子”有用嗎?復雜數(shù)字運算和理論模型,能與一根根精品碳化細絲聯(lián)系起來嗎?
第一次打消疑慮,讓雙方互信,始于紡絲流程中的“噴絲難題”。
顧文蘭說,在中試時的紡絲階段,第一次噴絲時,1.2萬個細小噴頭中竟有30%左右沒有出絲,即3600個噴絲孔“放空”,這離12K束的標準還差很遠。上海石化從以往生產腈綸工藝經驗認為,是噴絲頭的粗細等機械結構出了問題。于是,不斷換噴頭,從A系列一直換到K系列,依然如舊!爱敃r都有點傻了,每天守著噴絲頭,希望奇跡能夠發(fā)生。”那段時間,顧文蘭茶不思,飯不想。
而此時,在復旦大學的實驗室里,復旦課題組成員則通過物理高分子理論、數(shù)學計算、計算機模擬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在噴絲頭上,而在內部溫度控制上。教授們將幾十頁的數(shù)字、公式化成簡單的文字,遞給上海石化,大家一下子茅塞頓開。根據(jù)復旦提供的參數(shù)重新設計設備,上海石化僅僅一個月就將設備零件超要求設計出來,如今出絲率穩(wěn)定在96%以上。
“有了方向,路再遠也不怕”,顧文蘭說,以前總是沒方向,按照經驗不斷試,現(xiàn)在才體會到 “理論的力量”。
于是,信任的力量化成一座橋梁,讓一個個“金點子”,在復旦基礎理論研究與石化工程工藝設計之間“不斷跳躍”:在紡絲凝固階段,由于原絲內孔洞過多,導致強度變低。復旦課題組從“膜科學”要求孔洞多而均勻的原理,反其道而行之,化解了原絲致密性問題。
在原絲碳化階段,理論數(shù)據(jù)直接用在工藝設備上,出現(xiàn)斷絲率偏高現(xiàn)象,而上海石化通過以往經驗調試,修正了理論與現(xiàn)實存在的偏差。
- 北化賈曉龍/楊小平團隊、南昆大王浩團隊 Compos. Part B ?匮C述:電磁技術在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造中的應用 2025-02-21
- 東華大學陳志鋼教授團隊 AFM: 仿生設計碳纖維/二氧化鈦@聚吡咯光熱-電熱織物用于全天候海水蒸發(fā) 2025-02-15
- ERAU江一舟/武科大程濛等 CEJ:基于連續(xù)編織碳纖維電極的超強超級電容同軸直寫技術 2024-09-27
- 蘇州大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劉忠范—孫靖宇課題組博士后與科研助理招聘啟事 2021-03-08
- 蘇州大學與創(chuàng)始集團共建水凝膠材料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2019-01-24
- 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名單 2018-12-14
- 復旦大學王國偉團隊 Macromolecules:突破自組裝技術新邊界 - 高固含量下嵌段共聚物的熱誘導自組裝與熱誘導協(xié)同自組裝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