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近日報道,清華大學博士蕭楊逃離科研,執(zhí)教中學。其導(dǎo)師說:國家投入幾乎白費,實在可惜!八倪x擇讓我很驚訝,我徹夜失眠也沒想明白。他是我遇到過的最有天賦的學生!
而蕭楊則認為:我真的厭惡科研,堅持干一輩子科研一定不會幸福,當中學老師也挺好。“今年寒假我還幫一個微積分掛科的大一孩子補了兩天課,當她告訴我她補考得了90多分的時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
這不由得讓筆者想到一個拉小提琴的孩子,大學時代最后一場考試結(jié)束后,就將小提琴摔碎了。他說,他從來就沒有喜歡過音樂,僅僅是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才忍痛拉琴的,F(xiàn)在,畢業(yè)程序結(jié)束了,他終于得到解脫了。沒有興趣的學習和工作,對人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折磨和苦痛,其發(fā)展動力、創(chuàng)造激情、奉獻精神、未來潛能都會被抑制很多。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的發(fā)展——未來的和諧成長。教育提供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更有知識以外的精神財富,比如良好的情商發(fā)展、較強的生活能力、強健的個人體魄以及服務(wù)于社會的公心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快樂心情。正像有些學校提到的:“教育孩子幾年,影響孩子幾十年”。這些發(fā)展,同樣是教育的重要責任和任務(wù)。
可當下,教育的“物本”意識非常盛行,教育者、學校更愿意將學生當作功名的承載者,當作某種崇高期待的繼承者。達到了這個目標,才算是教育成功,否則,就是“誤人子弟”、“浪費資源”。當然,因為國家對博士教育投入較多,人們多認為博士應(yīng)該承擔更重要的科研工作,產(chǎn)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也是人之常情?扇绻@種“投入”忽略了他們的獨立選擇和本然興趣,甚至忽略了他們的“工作快樂”,這種“教育高期待”是不是有點自以為是、強人所難呢?
所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說:“學生不想繼續(xù)從事科研,那就讓他走好了,真正喜歡科研的人會留下來做,沒有什么好遺憾的!痹撛航處熀卵┟芬舱J為:“每一個個體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應(yīng)為了集體壓抑自己的興趣。每一個個體好了,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就算是選擇了做中學教師,也不是不能做出突出成績。蕭楊博士能將自己的厚重學識化為深入淺出的講解,使理科課程充滿興趣,成為一種震撼般的引導(dǎo),讓更多孩子樂意選擇科研事業(yè),這種貢獻一點都不比當科學家搞科研卑微。
人各有志,不必強求,愿意從中學教師干起,也挺好。因為“科學奠基工作”同樣有出息,同樣能作出讓人嘆服的社會貢獻。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y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王杰平團隊誠聘博士后 - 3D打印、材料化學、環(huán)境化學等方向 2025-04-22
- 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家級人才團隊招聘 - 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后(師資) 2025-04-21
- 北京四中高分子博士靳豪老師:教育就是與美好相遇 2019-12-30
- 長安大學顏錄科副教授走進中學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系列活動 2016-12-19
- 長安大學高分子材料專家顏錄科教授到南山中學舉辦科普講座 2016-10-17
- 湖南大學段輝高教授團隊《Adv. Mater.》:“光刻膠全干法轉(zhuǎn)印”工藝賦能柔性電子器件高保形制造 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