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變行為影響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Polymer nanocomposites, PNC)的成形加工及制品的最終性能。自橡膠補強算起,PNC流變理論與實驗研究已持續(xù)100余年。然而,PNC聚集態(tài)結構復雜,流變行為強烈依賴于高分子化學結構、粒子及其聚集體結構、粒子-高分子界面相互作用、加工與后處理工藝等諸多因素,結構/性能控制難度大,流變學研究難度大,有關補強機理、非線性流變、分子弛豫特性以及鏈段運動、分子鏈擴散對流變行為的貢獻等若干基本科學問題長期存在爭議。廣泛被接受的流體動力學、粒子簇動態(tài)聚集、逾滲等補強理論以及吸附鏈脫附-滑移、玻璃層屈服、粒子簇軟化、粒子網(wǎng)絡破壞等非線性流變模型,都沒有從非均質(zhì)結構、微觀應變放大效應等角度去闡釋PNC流變行為,更是嚴重低估甚至忽略高分子基體的流變學貢獻。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一課題組宋義虎教授、鄭強教授十余年來持續(xù)研究PNC流變特別是納米粒子補強機理,提出了被國際同行命名為“Two phas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宋-鄭兩相模型)。2016年9月,課題組撰寫的綜述文章在著名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學進展》)發(fā)表。作者在論文摘要中提出:是時候重新考慮納米粒子補強機理與高分子非均質(zhì)動力學的關系了。
PNC流變研究可追溯到1905年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這一年完成了博士論文“關于分子大小的一種新的測定方法(A New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Dimensions)”,還在《Annalen der Physik》雜志(2015年影響因子3.443)上發(fā)表了篇篇經(jīng)典的5篇學術論文:“一個關于光的產(chǎn)生和變換的啟發(fā)性觀點(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關于靜止液體中微小懸浮粒子的運動(On the motion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liquids at rest required by the molecular-kinetic theory of heat)”、“論動體的電動力學(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物體的慣性與其能量有關嗎? (Does the inertia of a body depend on its energy content?)”。其中,第2篇論文中給出的愛因斯坦黏度方程,成為低濃懸浮體系流變學研究中撇不開的流體力學經(jīng)典方程。
隨后,針對高濃懸浮液、炭黑補強橡膠、PNC補強機理研究,人們基于孤立粒子幾何、堆積極限、表面吸附(溶劑化)等假設條件修正流體力學方程,其中科瑞格-道赫特方程、門尼方程等也成為填充改性高分子材料流變學經(jīng)典方程。為描述粒子在基體中的空間逾滲及其補強效應,又提出針對所謂“粒子網(wǎng)絡”的逾滲理論、粒子簇動態(tài)聚集理論、物理凝膠理論、軟玻璃理論等。各種層出不窮的結構性、功能性PNC不斷涌現(xiàn),使得蒙脫土、納米碳管、石墨烯等納米粒子對高分子的補強效應在“粒子網(wǎng)絡”理論中得到反復“驗證”。人們熱衷于基于粒子逾滲濃度、“粒子網(wǎng)絡”分維度等參數(shù)來談論“粒子決定”的“網(wǎng)絡普適性(network universality)”,但不太關心為什么大量實驗體系在流變學上符合某一理論,而大量實驗體系不符合同一理論,以及關鍵理論參數(shù)(如“網(wǎng)絡”分維度)在實驗結果上的差異與納米粒子、高分子的性質(zhì)和實驗條件的關系。近來國際上偶有關于PNC流變學模擬等突出工作,但基于模棱兩可的認知和假設,研究結果對解決流變理論與實驗脫節(jié)問題的貢獻不大!败浤z體玻璃(soft colloidal glass)”、“粒子擁堵(particle jamming)”當代物理概念的引入,看似異軍突起地闡述了懸浮液、PNC、泡沫、沙堆等一系列體系的共性,但仍無差別地套用研究人員個人喜好的某“粒子網(wǎng)絡”模型,也無法解釋、解決PNC流變學研究巨大的分歧。
最近數(shù)十年的研究,使得“粒子形成三維網(wǎng)絡并提供PNC力學支撐或賦予其功能特性”的觀念深入人心,形成PNC流變學的主要共識之一。但是,以往的這些理論模型相互矛盾,與實測結果相去甚遠,無法有效指導PNC特別是高性能輪胎胎面膠的生產(chǎn)。更令人迷茫的是,這些理論模型只關注粒子產(chǎn)生的流體動力學效應或“粒子網(wǎng)絡”的黏彈性效應,不約而同地把高分子基體默認為“界面粘結劑”,而不考慮基體自身的流變學貢獻。沒有哪一個理論能夠清楚地表達出高分子對補強和動態(tài)生熱的作用,僅是籠統(tǒng)地、定性地將其歸于界面效應,或附加效應。所謂“粒子網(wǎng)絡”決定PNC彈性和動態(tài)生熱的傳統(tǒng)觀念,帶來的一個基本的問題是,“為什么一定要用填料填充的橡膠來制造輪胎,而不用填料填充的塑料或環(huán)保人士青睞的水性懸浮體系來制造輪胎?”帶著這一疑問,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宋義虎教授和鄭強教授圍繞PNC流變行為和橡膠補強機理開展了長期系統(tǒng)的研究,有機會重新審視這個持續(xù)了100余年的古老話題。。
他們從結構模型簡化入手,在充分考慮高分子黏彈性、粒子-高分子界面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巧妙地將高分子(受限)吸附鏈視為“粒子相”的必要組成,提出并驗證了可準確預測大濃度跨度、不同界面相互作用PNC的寬頻率范圍流變行為的“兩相”流變模型。該模型在國際流變學雜志Rheo Acta (2013)上被稱為“two-phas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該模型采用應變放大因子描述高分子“本體相”的微觀黏彈性,獨立參數(shù)少,無需引入界面吸附壽命等人為假設,無需解析高分子基體的動力學信息即可準確預測PNC流變行為。根據(jù)他們的研究結果,粒子拓撲結構、高分子化學結構、界面相互作用各不相同的PNC,其“粒子相”結構相似,但“粒子相”弛豫行為與粒子拓撲形態(tài)、界面作用密切相關。一方面,“粒子相”隨粒子含量增加而發(fā)生聚集-“擁堵”(jamming)-玻璃化轉(zhuǎn)變,是不同PNC呈現(xiàn)普適“補強效應”和線性動態(tài)流變行為的關鍵證據(jù)。另一方面,“粒子相”在大應變條件下加速“本體相”高分子解纏結,是PNC非線性黏彈性的主要機制。他們的研究突破以往從流變“黑箱”推測界面、粒子結構貢獻的直觀研究方法,顛覆了以往關于“流體動力學效應是類液體補強的主要原因,而“粒子網(wǎng)絡”或“高分子受限弛豫”導致顯著的類固體補強行為”的認知。在《材料科學進展》上發(fā)表的綜述論文中,他們提出根據(jù)“兩相”流變模型深入研究“粒子相”黏彈性、PNC大濃度跨度類液-類固轉(zhuǎn)變及其與界面作用、高分子弛豫特性相互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建立可正確預測基體、界面、粒子動力學貢獻的PNC流變理論奠定全新的基礎。
“兩相”模型與PNC的類液-類固流變學轉(zhuǎn)變機理
另外,納米粒子-高分子界面相互作用、界面相的形成及其性質(zhì),是PNC結構與性能研究中更基礎的問題。界面相互作用被認為對PNC流變行為起決定性作用,是近年來理論模擬和實驗檢測的核心研究內(nèi)容之一。針對國際上無法準確定義“界面相(層)”概念,界面層厚度模擬/檢測結果差異巨大(從約1 nm到50 nm不等)等問題,他們采用模型實驗體系研究界面相互作用,以結構明確的交聯(lián)殼層代替PNC中粒子表面的普通吸附層,或根據(jù)粒子表面化學性質(zhì)調(diào)控吸附層屬性,實現(xiàn)了黏度變化幅度高達4個數(shù)量級的類液-類固轉(zhuǎn)變的流變調(diào)控。他們首次實測了混煉膠中完整的“粒子相”--粒子凝膠的流變行為,在排除高分子“本體相”影響的前提下證實了“兩相”模型預言的物理圖像:納米粒子與其表面玻璃化層(2 nm)構成復合粒子,復合粒子通過非受限鏈橋接而形成“粒子相”,并證明“粒子相”的可逆非線性流變行為具有明顯的“擁堵-去擁堵”轉(zhuǎn)變特征。這些研究給出了界面層屬性及其與PNC類液-類固流變學轉(zhuǎn)變、非線性流變行為關系的直接證據(jù)以及“粒子相”可逆非線性流變的直接證據(jù),排除了長期以來關于“粒子逾滲導致類液-類固流變學轉(zhuǎn)變”以及“粒子團簇軟化”、“粒子表面吸附鏈脫吸附-滑移”、“粒子表面玻璃層屈服”、“粒子網(wǎng)絡破壞”等的似是而非的非線性流變假設,為建立PNC微結構流變模型奠定了理論基礎,為發(fā)展基于界面作用調(diào)控“粒子相”結構、PNC黏彈性的加工制備方法奠定了應用基礎。
粒子含量與粒子表面玻璃層厚度(a)、應變幅度(b)、熔體熱處理(c)調(diào)控的類液-類固流變學轉(zhuǎn)變
他們提出的“兩相”流變模型物理圖像清楚,克服了流體動力學理論無法考慮高分子相非均質(zhì)結構效應的不足,突破了“網(wǎng)絡”理論模型過分強調(diào)“高分子運動受限”或“粒子網(wǎng)絡”但忽略局部應變場擾動問題的局限,在有效處理界面相互作用和“粒子相”結構效應的基礎上“撿起”長期得不到重視的高分子基體的流變貢獻,解決了PNC類液體、類固體流變行為的長期爭議,并得到了大量實驗數(shù)據(jù)強有力的驗證。他們的研究結果既證明了“補強效應”的普適性,也證明了粒子拓撲結構及其界面作用對聚集、“擁堵”、玻璃化轉(zhuǎn)變閾值的影響。他們基于模型研究結果進一步發(fā)現(xiàn)粒子表面性質(zhì)、熔體熱處理調(diào)制的類液-類固流變學轉(zhuǎn)變,拓寬了PNC流變調(diào)控途徑。這些方法學上的突破,無論對發(fā)展以界面層結構為紐帶的PNC流變學理論,還是對發(fā)展“界面層屬性可預測”、“黏彈性可調(diào)控”的PNC加工方法,均有重要意義,有望終結以往理論模型相互矛盾、無法有效指導生產(chǎn)的局面,對包括高性能胎面膠等在內(nèi)的PNC的設計、生產(chǎn)產(chǎn)生重要影響。
他們的部分研究結果總結于綜述論文“橡膠材料的結構與黏彈性”(高分子學報, 2013)、“Linear rheology of nanofilled polymers” (Journal of Rheology, 2015)、“A Guide for Hydrodynamic Reinforcement Effect in Nanoparticle-filled Polymers” (Critical Review in Solid State Materials Science, 2016)和“Concepts and conflicts in nanoparticles reinforcement to polymers beyond hydrodynamics”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16)。其中在國際流變學頂級雜志、美國物理學會下屬的Journal of Rheology發(fā)表的綜述論文,是該雜志創(chuàng)刊來刊載的唯一一篇中國學者的綜述論文。
他們的學術研究長期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論文鏈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79642516300597
- 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家級人才團隊招聘 - 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后(師資) 2025-04-21
- 南開大學劉遵峰教授課題組招收博士生(2025年入學)、師資博士后等 - 材料學、化學、高分子、物理、生物學、紡織與纖維、金屬、計算模擬、電子信息等 2025-04-17
- 深圳大學王澤凡、朱才鎮(zhèn)等 Macromolecules: 纏結與晶體內(nèi)鏈傾斜角如何影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單軸拉伸過程中的晶體取向 2025-04-14
- 鄭州大學王建峰/王萬杰 Small/Nano Energy:熔融加工一步原位成型分級多孔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實現(xiàn)高溫環(huán)境輻射制冷 2025-03-30
- 北航衡利蘋教授《Nat. Commun.》:用于電磁屏蔽和散熱的仿生超薄柔性納米復合材料 2024-09-10
- 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課題組 PNAS:混合乳液制造強韌抗疲勞的納米復合材料 2024-04-10
- 四川大學黃茜研究員、金發(fā)科技黃險波博士、劉雙博士《ACS Macro Letters》:構筑可視化高分子揭示拉伸流動誘導濃度梯度對纏結聚合物溶液拉伸流變行為的影響 2024-01-16